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二百二 李迥秀(母氏庶贱妻崔氏尝詈媵婢母闻不乐迥秀即出其妻)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文韵
生我者为母,无缘贵贱分。
不思骂婢语,何可使亲闻。
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702年3月 唐 · 张说
 押纸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
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
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
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
藉马黄花塞,蒐兵白狼水。
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徐氏子墓志铭701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徐氏子者。
名岩
字某
司封员外郎坚之第四子也。
骥子睨云。
凤毛洗日。
孝友因心。
聪敏若神。
置在膝前。
巳会星辰之气。
戏于床下。
能记宾主之词。
及总角成童。
精意好学。
问一知十。
升堂睹奥。
下笔成章而伦要。
发言为论而卓诡。
识者咸谓增世构之崇蕴
益源流之洪润。
虽甘茂之孙。
十二飞辩。
班彪之子。
九岁能文。
不尚之也。
天乎何辜。
颜项无命。
年十有三岁。
大足元年九月
遭疾而没。
呜呼哀哉。
雕月始生。
不见其盈。
琼枝方秀
不见其茂。
悲哉。
铭曰。
生日何浅。
死路何深。
珠碎朓月。
花残稚林。
哀哀父母。
孰处其心。
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717年7月9日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君讳亶字道一。
中山无极人也。
胡公绍舜。
奄有大邦。
楚子县陈。
逃威乐土。
烈王之王也。
有陈通奔周。
王以为忠。
将美其族。
言舜居陶甄之职。
命为甄氏。
锡姓因生。
如坚之读。
形声转注。
以真为音。
处则称刘。
明归晋者以异。
变而为郭。
盖承虢者有冯。
通之裔邯。
太保大司马承阳侯
十六代而生鸾。
为太太守司隶校尉无极县
撰笑道论行于代。
鸾生汾州刺史族。
族生沁州刺史绍。
绍生新市协。
协生单于大都护府录事参军宋州刺史封。
惟祖惟曾。
在商在
世济其美。
永观厥成。
君即宋州府君之第四子也。
博综经史。
脱略流俗。
情之所遗。
对咫尺于千里。
气之所重。
轻百金于一诺。
曰兴曰比。
应刘之阃奥。
或草或真。
藏钟张之筋骨。
誉满乡曲。
声闻阙庭。
天后临朝。
再加辟命。
皆辞以亲老不赴。
逮疾革易箦。
骨立庐墓
复有制徵焉。
刺史独孤庄率府僚敦喻。
起于坟左。
乃授左金吾中。
生尽其养。
岂违亲许人。
没尽其哀。
方委身徇国。
或用或舍。
有以见大君之仁。
时止时行。
有以观大孝之节。
君臣之际。
其远矣哉。
寻除左千牛史检校武始长史
右台侍御史灵武道行军长史
右屯卫郎将临洮军使
右骁卫右郎将
临洮大使
兰州刺史榆林临洮军大使
夏州都督盐州防禦使
徵授幽州都督
衣之以紫。
御史中丞
河北军州节度大使
君政成周月。
惠则在人。
患是缓风。
表以去职。
未几。
复除夏州都督
山戎矫虔。
俶扰王略。
兵落天上。
思回行以出奇。
虏堕计中。
守便宜而未进。
时以为逗遛。
抚州刺史
朝廷明此举也。
未到官。
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
春秋五十有七。
开元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终于官舍。
以某年月日。
归葬于恒阳之王公山南原。
不忘本也。
君三承辟命。
再摄宪曹
八典戎旅。
五司藩翰
事之去就。
所归必执其中。
职之高卑。
为政各当其选。
观夫果于事。
喻于义。
下学而上达。
强立而知类。
畏克厥爱。
道无常师。
有商也之文。
有求也之艺。
习礼必本。
饰之以菁华。
积行必崇。
茂之以枝叶。
以此探赜。
则投刃皆虚矣。
以此效官。
则操刀必割矣。
是故偫士之所鞅掌。
而君之所绰约。
常情之所戚戚。
而君之所荡荡。
由是言之。
抢榆之与海运。
鸣琴之与星入。
从可知也。
惜其志怀慷慨。
雅多大略。
援桴作气。
有七纵之能。
孤剑无前。
当万人之敌。
竟不得横绝漠。
骋雄算。
狼望之祲。
镜乎太清。
瀚海之波。
静而可扫。
骎骎之足。
受羁骐骥之途。
堂堂之貌。
画麒麟之阁。
彼哉彼哉。
有遗恨矣。
其孤某等。
望兮不至。
求兮不得。
永怀扬名。
庶慰罔极。
铭曰。
有鳏在下。
陶复河滨
元女作合。
相攸于陈。
楚为不道。
祚以永沦。
周宠忠节。
氏以初因。
丕惟承阳
致君论道。
施及无极。
建家载考。
彼汾彼沁。
伊时之宝。
宰兮牧兮。
亦孔之好。
积庆潜演。
俊乂挺生。
标格磊落。
气志清明
八司戎事。
厥谋有成。
五刺方伯
厥政有声。
山有杞梓。
工思其度。
国有孙吴
君思其略。
弃德珠浦。
遗氛沙漠。
惜哉不当。
今也可作。
恒岳临北。
滹沱注东。
仁不忘本。
孝亦令终。
寿堂盘薄。
牧子充穷。
勒美松隧。
穆如清风。
河州刺史府君神道碑707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昔者尧舜既没。文武将坠。
天纵孔圣。诞敷皇极。
于是乎恢六艺而正王道。举十哲而阐微言。
雍也为德行之目。求也为政事之首。
吾见乎龙翰凤雏。百代而共贯。
虎符犀节。重世而增华。
明德之后。知其必大。
公讳实。字茂实
其先鲁国邹人也。古天子有相氏。
宅于相土。实曰冉姓。
盖氏族之兴旧矣。不常厥所。
今为河南人焉。五代睢阳公讳道周。
南康公主。位平南将军散骑常侍荆州刺史信州都督
高祖讳轸。仕梁太子左内率荆州刺史
齐梁之閒。荆巫重镇。
世善其职。江汉宜之。
曾大父义城公讳黎。在梁云麾将军湖州刺史
入周拜骠骑开府仪同至隋开皇中旭州刺史
大父黄国庄公讳安昌。隋启平城
祚之谷壁。唐分蜀国
瑞以桓圭。其后改封于黄。
信州刺史。历潭州总管
夔州都督。烈考天水郡果公讳仁才。
金紫光禄大夫。婚皇室汉南县
泾浦澧袁江永凡六州刺史。伟矣哉。
承家善庆。历代名臣。
风流载于史官。勋业藏于王府。
公即果公季子。天王自出。
内禀胎教混成之姿。外被门风式瞻之训。
从容合度。造次皆法。
生而知之孝弟也。学而知之礼乐也。
德义如山。文章如泉。
缙绅之士。仰焉宗焉。
弱冠太学生进士擢第。
遭家不造。府君捐馆。
五日绝浆。三年泣血。
虽麻葛就礼。而栾棘加人。
服阕。调并州大都督府参军事。
丁太夫人忧。过哀终丧。
有如前制。应八科举。
策问高第。授绵州司户参军
扬州大都督府仓曹参军。又举四科。
敷言帝。除益州导江县
鸿渐二镇。翰飞三蜀。
府中之孙子荆。郡内之岑公孝
用能据淮距海。我庾如坻。
岷山导江。入境先叹。
朝散大夫。除鄜州长史
仍加关内道支度使。去青城之洞府。
白帝之鄜祠。命服有辉。
使车何重。除婺州司马
入谢于武成殿。主上以边庭有事。
喜问陈汤。宣室清言。
思逢贾谊。公召对蕴藉。
谋虑深长。眷甚前席。
恩加后命。因改恒州长史
于时四镇未复。二蕃犹梗。
屯田绕塞。戎马生郊
代郡藏符。临冀北而诚重。
汉家张掖。比西河而还轻。
乃徙拜凉州都督府长史。仍知赤水军兵马河西诸军支度使
地壮伏龙。城雄飞鸟。
位居半刺总管三边。
公乃利沟洫。懋藨蓘。
庤茭稿。积糗粮。
均转输。程力役。
宽御悦使。授方任能。
人胥忘其久劳。兵不远其长道。
虽金方气。风雨不交之地。
碛路沙霾。草木不植之所。
莫不丰滞穗于坰牧。厌甘瓜于戍时。
朝廷赖之。迁使持节河州诸军事河州刺史
仍知营田使。崆峒连五郡之壤。
积石控九河之源。公夙奉皇华。
政闻行露。高车未至。
阖境相欢。既见君子。
温其如玉。率性仁爱。
由衷易。推是心也。
物感斯应。睹恭肃而无竞。
见礼义而兴行。不言而庶事熙。
非教而偫下顺。故得大田多稼。
人和岁丰。饟军廪师。
处勤馀裕。计偕入朝。
侍宴于长寿殿。上谓公曰。
河州军镇要冲。屯田最多。
卿以足食为心。朕无西顾之忧矣。
侑以彩币。锡以文衮
及公还州也。玺书劳勉。
王人相继。国家径流沙。
弱水。收西域
护南庭。连百万之兵。
以济事于外。不一日而乏者。
则公之力也。无骇入极。
可谓费庈父胜之。杜预平吴。
盖知羊叔子功尔。宜登元老。
作贰天朝。止于边服。
寔孤人望。享年七十有一。
證圣元年二月十日。寝疾终于官舍。
天子悼焉。凶费丧归。
悉命官给。是日。
河湟耆老。山谷羌夷。
反首剺面。号奔州邑
虽国亡子产。吏哭祭遵
岂云过也。恺悌之化。
人之父母。及其没也。
哀亦如之。信矣夫。
夫人金城郡陇西李氏。江夏王道宗之女也。
宜此象服。烂其盈门。
嗣先姑之徽音。立庶姬之范则。
蕣华前落。稿瘗城隅。
證圣二年正月。合葬于河南之定鼎原。
礼也。天使马悲。
滕公之室。人看鹤舞。
闭王女之坟。接于邙山
邱陵对于伊阙。石麟将斗。
华表何年。有子曰祖雍。
景龙初给事中侍御史内供奉。追惟皇考孝于事亲。
忠于事君。恭于立身。
惠于临人。总是四行。
旁通具美。贻厥孙谋。
以燕翼子。故老之口既绝。
竹帛之文又灭。扬名兮柰何。
刊石兮来裔。其词曰。
倬哉冉氏。世有仲弓
铁冠绣服。给事于中。
克昭遗懿。树之家风。
于皇严考。高明有融。
德罔不尊。艺何不涉。
嗣武先正。思文载协。
建旟千里。逮君六叶。
龟顾印房。蛇盘绶箧。
官以勤积。业因时峻。
宰号神明。掾称亲信。
骥足既展。熊轩亦轫。
邦国海康京师河润。
出车西域。我君谟之。
屯田北假。我君护之。
六军有馈。其谁度之。
一人无忧。其谁乐之。
猛兽避德。均迁所莅。
灵鸟依仁。霸升执事
以今视古。名齐绩类。
天不憖遗。山颓此位。
陇首回望。秦川断肠。
吏人攀绋。哀雁随丧。
虚灵奠野。行临帷堂。
庙立边郡。魂归故乡。
王姬祔葬。礼之终也。
水合蛟龙。坟同石马。
地积霜露。烟攒松槚。
千载九原。高碑泪下。
永清彰德等军节度使驸马都尉王承衍世隆魏咸信男亮并加阶勋如京副使988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咸平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具官某男某,生于戚里,为吾外孙。
禀明训于义方令名于士范,才能可试,庆赐宜均。
是用加珥貂骑省之资,帖执简乌台之秩。
茂之勋赏,进以阶资,莅于使局之名,命以副车之职。
勉图成效,无怠宠光。
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三
府君讳嘉之
字某
魏郡武水人也。
故属安乐。
齐大夫书之后。
至晋长秋卿道恭
有子曰顗。
避地河朔
后世居焉。
顗五世孙魏光禄大夫惠蔚。
为本朝大儒。
自时厥后。
不陨其业。
公即光禄元孙也。
曾祖孝敏。
隋大业中并州晋阳县令
所居之聚。
聊设衡关。
至称为晋阳里。
仲将
皇朝郓州寿张县
希庄
皇朝韩王府典签
自晋阳至府君
四世而传一子。
故五服之内。
无近属焉。
府君四岁而孤。
无所怙恃。
外祖刘士杰。
因官居于潞之涉县
府君自幼及长。
外族焉依。
克自激昂。
允迪前烈。
弱冠以文章著称。
因此游太原
西河
以观陶唐之风。
河汾之间。
有盛名矣。
垂拱载初之际。
始诣洛阳
献书阙下。
极论时政。
言多抵忤。
所如不合。
遂投迹大学
托名常调。
天册中进士擢第。
崔日用苏晋俱为考功郎中
李迥秀特所标赏。
久视初预拔萃。
邵炅齐浣同升甲科。
解褐蜀州新津县主簿
又补河南府缑氏县
王屋县主簿
府君少好摄生之术。
王屋受诀于司马先生
便欲罢官学道。
而官微禄薄。
曰。
衰门无储。
宗党孤眇。
无所仰给。
繇是愿效六百石长吏焉。
洺州曲周宋州襄邑县令
秩满之后。
遂绝迹人世。
屏居园林。
怡神太和。
以适初愿。
居数岁。
适长子中书舍人
实掌丝纶。
皇上以府君有义方之训。
特授朝散大夫宋州司马
仍听致仕。
手诏褒美。
亲族荣之。
享年八十三。
开元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弃背于东都集贤里之私第。
府君性聪明而志高邈。
学该百氏而不为章句。
文穷三变而尤工气质。
早有大名
晚从卑位。
于是知命之不偶。
道之不行。
随时委运。
澹然无营。
而畴昔辈列。
平生雅故。
当轴处中者多矣。
盖未尝跬足而近之。
恬于势利。
乃如此也。
然所莅之职。
必悉心为政。
不以小而易之。
人到于今遗爱矣。
尔其闺门之教。
子孙之谋。
猷之必远。
诲则无倦。
万石不假于诮让。
太邱惟闻于善诱。
保乂于后。
无惭古人。
夫人广平宋氏。
蒲州安邑县斌之孙。
滑州司士参军郁之女。
淑德贤行。
深慈至柔。
有子四人。
皆著名于词学。
有女六人。
俱涉迹于图史。
非独府君之善训。
亦有夫人之内则焉。
享年六十。
开元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先弃背于河阳别业。
遹遘迨等。
遭天不慭遗。
降此鞠凶。
创钜以深。
荼蓼又集。
永惟宅兆未立。
精灵未安。
犹力尪瘵。
尚存馀喘。
即以府君违世之年八月十二日
迁厝于邙山陶村之西原合祔焉。
礼也。
北据冈阜。
南瞻城阙。
一以托州原之胜势。
一以近庭闱之故居。
诸孤等亦愿朝奠几筵。
暮扫松柏。
往来密迩。
以寘哀怀。
伏惟尊灵。
安此真宅。
小子痛极。
岂复能文。
泣血书事。
言多失绪。
其辞曰。
惟先府君。
不陨厥问。
克惟厥训。
惟先夫人。
慈范是经。
柔德是程。
昊天罔极。
曷其报德。
敢述旧闻。
言岂为饰。
通议大夫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776年4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公讳沔。字若冲
博陵安平人。其先出于齐太公之后。
亭伯三世文宗秘书监六□派别。
叔轨季则。俱死王事。
神谦神通。并高循绩。
子彭宏度。以武干称。
景隽巨伦。以文行著。
继方面者累代。列史传者十人。
奕叶相承。恒为鼎族。
曾祖宏峻。银青光禄大夫赵王长史
祖俨。皇朝益州雒县
父暟。年未四十。
库部员外郎。因择能吏为寿安
又充江西道廉察使。徙醴泉
遂历四邑。盘桓不进。
以刚正也。累至朝散大夫汝州长史
封安平县男。赠卫尉少卿
公即安平之次子也。全德天至。
成人玉立。盖圣代之宝臣。
华宗之孝子。文章之哲匠。
礼乐之祖师。既不可以一名。
又何能以悉数。年二十四。
举乡贡进士考功郎李迥秀器异之曰。
王佐才也。遂擢高第。
其年举贤良方正。对策万数。
公独居第一。而兄浑亦在甲科。
试官梁载言陈子昂叹曰。虽公孙晁郤不及也。
召见前殿。拜麟台校书郎
繇是名盖天下。御史思敬以德行荐。
久之。以资授陆浑主簿
平阳王敬晖宏度外之交。
上官之礼。丁府君忧。
服除。太夫人勉起之。
以所试超迈。擢拜左补阙
殿中侍御史。奉敕按窃金者。
公得其情。许之不死。
竟得减论。诸王或恃贵不遵法度。
举而按之。其不吐茹也如此。
寻迁起居舍人。当扈从。
以亲老抗疏乞退。荐琅琊王太原郭潾渤海封希颜等自代。
睿宗嘉之。特许留司
以遂其孝养。迁祠部员外郎
倖僧有请度人者。公拒不奉诏。
给事中大理卿韩思复用法小差。
权臣致劾。公特宽之。
中书舍人。省改紫微。
其官仍旧。又固辞以亲老。
虞部郎中开元初御史中丞
或讼吏曹之不平。公与崔泰之衔命详理。
多所收拔。俄而即真
兼都畿按察使。岁或不稔。
公请发赈贷之。赖全活者以万数。
内谒者元忠有罪。公执之以闻。
元宗使以玺书劳之。公之澄清中外也。
以畿县令长陆景融刘体微卢晖有异政。丞尉宋遥皇甫翼陈希烈宋鼎萧隐之范冬芬杨慎馀刘日正高昌寓州掾李瑱裴旷等。
并以清白吏疏而荐之。二十二年。
置十道采访使。公所举六人在焉。
执事子有不法者。公举之不回。
著作郎。寻迁秘书少监修图书使。
寻判大理卿礼部侍郎。公既职司典礼。
乃删写疏论数百卷。以备阙遗。
特加朝散大夫。迁左庶子
丁太夫人忧。徵拜中书侍郎
出为魏州刺史。乃肇移元城
徙置新市。吏人便之。
乙丑岁元宗东封。
知顿使奏课第一。赐绢二百匹。
岳下观礼。献庆云颂。
又赐绢一百匹。明年入朝。
分掌十铨。公与王邱为选人所歌曰。
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连天峻
时人韪之。还州。
以理有异绩。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朝服表荐。
玺书宠慰。无何。
徵拜左散骑常侍。上以六宫亲蚕丝赐近臣。
公献御丝赋。又侍宴别殿。
端午。屡蒙锡以缣帛䌽罗。
判国子祭酒。俄充东都副留守
十七年。有事陵庙。
追赠安平公太君安平夫人。驾还。
留守。二十年
奉敕撰龙门公宴诗序。赐绢百匹。
延入集贤院。修老子道德经疏。
行于天下。二十一年迁秘书监
修撰如故。属耕藉田。
居守。赐绢百匹。
太子宾客。出兼怀州刺史
二十四年罢州。又以本官充东都副留守
累加通议大夫。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
寝疾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七。
元宗震悼。赠礼部尚书
葬日量借手力幔幕故吏监察御史博陵崔颂为公行状云。
公德充符契。精贯人极。
孝爱闻于天下。制作垂于无穷。
执太夫人之丧。徒跣吐血。
以身为粪土。况乎含宏内恕。
夷坦外名。德至矣乎。
今之达者。若以富贵崇德
行藏养高。则老莱阙于荣亲。
黔娄褊于谋道。又加于古人矣。
故养则致其乐。丧则过乎哀。
以兄姊之戚亚其亲。甥侄之慈甚其子。
至于药砭备物。温清异宜。
手胝杵臼之间。身辱浣濯之伍。
汲汲然矣。每至宗庙心斋。
严恭祀事。明发不寐。
翌日馀悲。故声气感人者深。
仪形化人者远。躬践五德。
退让于恭俭温良。行张四维。
加信于仁义礼智。而老骥伏枥
以鲍骢不忘。白鸠巢檐。
以家瑞终黔。则非殊伦绝辈。
拟议乎万一矣。太常博士裴总议曰。
公醇一诞灵。文明含粹。
蹈元和以为天性。籍间气以为人师。
前后历官。或拜而不至。
或至而不留。瘠形瞽目。
誓尊孝养。可不谓孝乎。
谥曰孝公。凡所著文集二十九卷。
并嗣子祐甫论次先志一卷。为三十卷。
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集序云。公之侍亲也。
孝达乎神祇。居忧也。
哀贯乎天地。丧期有数。
而茹荼终身。亲交邻里。
饥者待公而炊。寒者待公而裘。
烝尝之奠。待公而具。
故禄廪虽厚。而未常足也。
传祖祢之美。合于礼经。
见公文章。知公行事。
则人伦之序。理乱之源备矣。
祐甫纯行而文。直清而和。
希公门者。谓公存焉。
亡贤数载如此。初太夫人患目。
公倾家求医。或曰。
疗之必愈。恐寿不得延。
太夫人及公悲恨而罢。自是竭力奉养。
不脱冠带者仅三十年。每至良辰美景
胜引佳游。必扶侍左右。
笑言陈说。亲朋往来。
莫知太夫人之有苦也。公年官虽高。
至于食果蔬菜。与子侄躬自植艺溉灌。
以申馨洁。暨终丧。
虽见孩稚者。必设位束带。
尽哀以礼之。公与江夏李邕友善。
校书郎时。引馆于秘阁之下。
读书者累年。由是才名益盛。
尚书席建侯尝过公。怪乘马癯羸。
曰。何不于厅前自观䬴饲。
忽然致殒。何以更之。
公唯而不易。他日。
二公又以为言。公良久则曰。
每欲发言。恐涉有疑于厮养者。
所以沈吟自愧。二公退而谓人曰。
每想崔公此言。使人惭恧如醉。
延和太极之间。公既留司东都。
遂鬻所乘马。就故人监察御史张汯子深河南府崇政坊买宅以制居。
建宗庙于西南。维先太夫人安平郡夫人堂在宅之中。
俭而不陋。净而不华。
六十馀年。榱栋如故。
堂东嫂卢夫人所居。堂之东北。
郑氏李氏姊归宁所居。堂之北五步之外。
建瓦堂三间以居之。杂用旧椽。
不崇坛。无赭垩。
累历清要。所得禄秩。
但奉烝尝。资嫂姊。
给孤幼。营甥侄婚姻而已。
朝服衣马。一皆取其下者。
唯祭器祭服称礼焉。其室竟不修。
暨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捐床帐之后。公徙居他室。
或在宾馆。而无常所。
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广。
天宝末。子孙洒扫。
贮书籍剑履而已。逆胡再陷洛阳
屋遂崩圮。唯檐下废井存焉。
子成甫。倜傥有才名。
进士校书郎。早卒。
祐甫能先业。以进士高第
累登台省。至吏部郎中
永平军节度使尚书李公勉行军司马侍御史中丞。永怀先德。
明发不寐。恐茂烈烟沦。
罔垂后裔。乃刻陋室铭于井北遗址之前。
以抒所志。某夙仰名教。
实钦孝公之盛德。晚联台阁
窃慕中丞之象贤。又能好我不遗。
见托论撰。采风猷而莫穷万一。
涉泉海而岂究津涯。操笔强名。
退增战恧。时则大历十一年青龙景辰孟夏之月也。
赵汝橙县尉字说1202年3月24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平园续稿》卷一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皇诸孙汝字茂实,谓予:「花木无不结实,于名为泛,愿更其字」。
予曰:「,佳果也,杂见《淮南子》、《说文》、《东观汉记》《、晋令》、《风俗通》、《博物志》《、广志》、《异苑》、《风土记》、《上林》、《蜀都》、《扬都》诸赋中,所美者色味香而已。
至于形容其器质,韩孟为优,《城南联句》云「鹄𪇄攒瑰」,盖珍之也,譬诸人则国之宝也。
唐朝苏瑰有子名颋,字廷硕,父子皆贤。
请合二美,易字廷,斯不泛矣,又有以勉君。
昔者汴京植橙,禁中号为珍异仁宗召宗室及侍臣同观于慈圣阁。
宋祁诗云:「帝怜秋实茂,天许本根强」。
又曰:「不随江北化,思助庙中尝」。
末云:「荣观耸麟族,赋笔助囊」。
厥后,英宗眷礼侍读学士刘敞,以其在告,遣使赐新橙五十,备载史传。
君年方英妙,当周以宗强之时,悉心问学,自取科第。
他日进修不已,为国宝臣,或预荣观,或拜珍赐,廷瑰之义庶有合哉!
嘉泰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杨骑曹集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开元天宝之间。海内和平君子。
得从容于学。以是词人材硕者众。
将相屡非其人。化流于苟进成俗。
故体道者寡矣。夫子门人。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者无人兼之。
虽德尊于艺。亦难乎备也。
后之学者。希慕先贤。
其著也。亦名高天下。
行修言道以文。吾见其人矣。
宏农杨君。讳极
字齐物隋观德王之后。
祖正基。鲁王府咨议
父珣。永平
进士举。邦族高之。
君幼孤。事继母以孝闻。
读书务尽其义。为文务申其志。
义尽则君子之道宏矣。志申则君子之言信矣。
进士时。刑部侍郎乐安孙公逖。
以文章之冠为考功员外郎。精试偫材。
君以南阳茂之京兆杜鸿渐琅邪颜真卿兰陵萧颖士河东芳天水赵骅顿邱李琚赵郡李㟧李欣南阳张阶常山阎防范阳张南容高平郗昂等连年高第。华亦与焉。
既而丁艰。礼足哀馀。
名教称之。外调补太子正字
右骁卫骑曹参军。求道于宏正禅师
百千人中。独受心要。
清河茂之房安禹钜鹿幼卿为禅慧之交。河南元德秀陆据崔器范阳卢治为道义之交。
大官荐贤。使臣请介。
莫不推君为首。以方外为意。
不之受也。识者谠议。
以论道许之。质纯气和。
动必由道。谈笑中雅。
名理入元。所著文章。
多入元中雅之才者也。不幸婴风疾。
逝于京洛。享年五十八。
向道之流。闻之涕洟。
君及张房既没。而狂胡起逆。
残虐天下。神祐善人。
安静其终始乎。终始之理至矣。
游方之内为哀。游方之外为道。
或固然欤。永泰二年
余旅疾延陵。故人之孤。
更来候余。君孤子年十馀。
一身奉亲。孝敬和敏。
有先人风。与余邻居。
炊汲相望。候余小间。
捧君之集十卷。诗赋赞序颂记策凡一百七十五篇。
咨余为序。视之怆然。
且名之曰德元。字之曰长宗
许卫尉徐孝穆友善。卫尉孤善心。
年在童孺。奉孝穆笺。
曲尽情理。孝穆怜之。
延誉当时。况德元在羁旅之中。
集先人文。拜乎床下。
求宣往烈。余于孝穆之感。
不其倍乎。乃如其篇第。
因举其行事。以德元幼孤。
不知先父之执。故为备陈之。
三贤论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七
或曰。
吾读古人之书。
而求古人之贤未获。
嗟夫。
遐叔谓曰。
无世无贤人。
其或世教不至沦于风波。
虽贤不能自辩。
况察者未之究乎。
郑卫方奏。
正声间发。
极和无味。
至文无彩。
听者不达。
反以为怪谲之音。
太师乐工。
亦皆失容而止。
曼都之姿。
杂于憔悴。
缊絮
蒙萧艾。
美丑夷伦。
以为陋。
此二者既病不自明。
又求者亦昏。
将剖其善恶。
在迁政化。
端风俗。
则贤不肖异贯。
而后贤者自明。
而察者不惑也。
余兄事元鲁山而友刘萧二功曹
此三贤者。
可谓之达矣。
或曰。
愿闻三子之略。
遐叔曰。
元之志行。
当以道纪天下。
刘之志行。
当以六经谐人心。
萧之志行。
当以中古易今世。
元齐愚智。
刘感一物不得其正。
萧呼吸折节而获重禄。
不易一刻之安。
元之道。
刘之深。
萧之志。
及于夫子之门。
则达者其流也。
然各有病。
元病酒。
刘病赏物。
萧病贬恶太亟。
奖能太重。
元奉亲孝。
居丧哀。
抚孤仁。
徇朋友之急。
莅职明于赏罚。
终身贫。
乐天知命焉。
以为王者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
以配祖考。
天人之极致也。
而词章不称。
是无乐也。
于是作破阵乐词。
是乐也。
协商周之颂。
推是而论。
则见元之道矣。
刘名儒史官之家。
兄弟以学著称。
乃述诗书礼乐春秋为五说。
条贯源流。
备今古之变。
推是而论。
则见刘之深矣。
萧以史书为繁。
尤罪子长不编年陈事。
而为列传。
后代因之。
非典训也。
将正其失。
自春秋三家之后。
非训齐生人不录。
次序缵修。
以迄于今。
志未就而殁。
推是而论。
则见萧之志矣。
元㨿师保之席。
瞻其形容。
不俟其言而见其仁。
刘被卿佐之服。
居宾友之地。
言理乱根源。
人伦隐明。
参乎元精。
而后见其妙。
萧若百鍊之钢。
不可屈折。
当废兴去就之际。
一生一死之间。
而后见其大节。
视听过速。
欲人人如我。
志与时多背。
恒见诟于人。
取其中节之举。
是可以为人师矣。
学广而不偏精。
其贯穿甚于精者。
又文方复雅商之至。
当以律度百代为任。
而古之能者。
往往不至焉。
超蹈孤厉。
不可谓不知言也。
茂挺父为丞得罪。
清河张惟一时佐廉使
按成之。
茂挺初登科。
自洛至
道邀使车。
发词哀乞。
惟一涕下。
即日舍之。
且曰。
萧赞府生一贤才。
资天下风教。
吾由是得罪亦无憾。
夫如是。
得不谓之孝乎。
或曰。
三子者各有所与游乎。
遐叔曰。
太尉房公。
可谓名公矣
每见鲁山
则终日叹息。
谓予曰。
紫芝眉宇
使人名利之心尽矣。
司业苏公。
可谓贤人矣。
每谓当时名士曰。
使仆不幸生于衰俗
所不耻者。
元紫芝
广平程休士美端重寡言。
河间邢宇绍宗深明操持不苟。
弟宙次宗和而不流。
南阳茂之季丰守道而能断。
赵郡李㟧伯高含大雅之素。
族子丹叔南诚庄而文。
族子惟岳谟道沈邃廉静。
梁国乔潭德源昂昂有古风。
宏农杨拯士扶敏而安道
清河房垂翼明志而好古。
河东柳识方明遐旷而才。
是皆慕于元者也。
刘在京下。
尝寝疾。
房公时临扶风
闻之。
通夕不寐。
顾谓宾从曰。
挺卿(集本作柄卿英华亦作柄卿注云唐书作捷一作挺)若不起。
无复有神道。
尚书刘公每有胜理。
必诣与谈。
数日忘返。
退而叹曰。
闻刘公清言。
见皇王之理矣。
陈郡殷寅直清有识尚。
恨言理少对。
未与刘面。
常想见其人。
河东裴腾士举精朗迈直。
弟霸士会峻清不杂。
陇西李广敬仲坚明冲而粹。
范阳卢虚舟幼直质方而清。
颍川陈谠言士然淡而不厌。
吴兴沈兴宗季长专静不渝。
颍川陈兼不器行古之道。
渤海高适达夫落落有奇节。
是皆重于刘者也。
工部侍郎韦述修国史
推萧同事。
礼部侍郎杨浚掌贡举
问萧求人。
海内以为德选。
汝南邵轸纬卿词举标干。
天水赵骅云卿才美行纯。
陈郡殷寅直清达于名理。
河南衍季融粹微而周。
会稽孔至惟微而好古。
河南陆据德邻恢恢善于事理。
河东柳芳仲敷该练故事。
长乐贾至幼邻名重当时。
京兆韦收仲成远虑而深。
南阳张有略维之履道体仁
有略族弟邈季遐温其如王。
中山颖士端疏明简畅。
颍川韩拯佐元行备而文。
乐安孙益盈孺温良忠厚。
京兆韦建士经中明外纯。
颍川陈晋正卿深于诗书。
天水尹徵之(集本英华作徽之英华又注云一作微)诚明贯百家之言。
是皆厚于萧者也。
尚书颜公。
重名节。
敦故旧。
茂挺少相知。
颜与陆据柳芳最善。
茂挺赵骅邵轸最善。
天下谓之颜萧之交。
殷寅衍睦于二交之间。
不幸元罢鲁山终于陆浑
刘避地逝于安康
萧归葬先人殁于汝南
今复求斯人。
有之无之。
是必有之。
而察之未克也。
三贤不登尊位。
不享下寿。
居易委顺。
贤人之达也。
不蒙其教。
生人之病也。
予知三贤也深。
故言之不怍云。
进画图表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五
臣某言。
伏以今月十九日。
累圣储休之日。
陛下降诞之辰。
声教所加。
舟车所及。
固将骏奔大庆。
鼓舞升平。
瞻北极而效诚。
南山而献寿。
臣辄率鄙思。
图一面。
并陈赞颂。
愿跻圣祚。
伏贡阙庭。
臣某中谢
伏惟皇帝陛下嗣圣居业
统天握图。
奄宅九围。
光承丕构。
元元敷道。
须有发明。
高祖造邦。
义资纂大。
故得上天垂庆。
八叶腾辉。
诞圣神于正阳。
清明于元昊。
既徵下武。
将付中兴。
非徒履迹之祥。
实叶绕枢之异。
况臣特受荣遇。
思效微诚。
撰献珍奇。
则圭璋有可玷之理。
驰奉章疏。
则文字非陈贽之仪。
故臣常于礼叹有心之姿。
询于诗仰柏植茂之兴。
则如佳其不朽。
岂著前闻。
载徵纤微。
爰有丛
节虽谢于颖拔。
操亦迫于岁寒。
故臣辄画长松。
佐之脩竹。
辨其位则可君于
抡其才则卑可奉于尊。
竹木中特最为有寿。
众材槎卉。
而翠盖方成。
暮霰飘零。
而繁枝益茂。
辄敢赋形像外。
移色毫端。
敢借坚贞之姿。
愿增天地之寿。
况卿云瑞气。
必呈證圣之祥。
元鹤仙禽。
每举冲天之翼。
臣所以缘义祝寿。
出幽入微。
不散氤氲之容。
同成俯仰之势。
徵画图之旨。
诚惭创物。
求比兴之义。
庶近爱君。
不胜区区之极。
图并颂。
敢冒陈献。
无任战灼之至。
真宗皇帝谥议乾兴元年二月 北宋 · 李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
伏以古之王者,申节惠之文,举易名之典,取法于天地,陈禋于郊庙,盖所以褒劝盛德,彰示方来,著为令猷,历代不易者也。
伏惟大行皇帝诞膺基命,祗嗣宝图。
席二后之庆晖,接五精之正统。
业隆富有,德茂中孚。
端绣扆以向明,偃雕戈而下武。
四鄙清定,九区率顺。
面内之吏钦向,充庭之贡狎至。
丰泽流洒,载谣洋溢,孰远而弗达,胡微而弗浸?
仍岁嘉熟,方内太宁。
协百志以咸熙,总万机而惟允。
励精以思道,广听而博纳。
刑罚止息,品汇阜滋。
形忠利以宣猷,焕文明而施化。
家兴礼让,俗跻仁寿。
无爽物性,勤息民隐,祗遹成宪,克务在宽。
居无自我之规,动叶用中之道。
乃至慎选列辟,体貌皇僚。
畴咨謇谔之臣,以箴王阙;
浚发丁宁之礼,盖重农本。
一二之言好问,声色之娱不迩。
九功灼叙,百吏肃谨。
讲求礼式,著明宪度。
政体以之毕举,时俗以之于变。
洁诚而致祀,钦若以事天,举必率于斋蠲,奉必资于崇宠。
精专祗戒,翕习示祥。
天人之际以交,帝王之制兼劭。
昭回之鉴,荐膺奥秘之锡。
示先期于路寝,接泠御于紫闱。
丕昭濯濯之灵,恍悟绵绵之绪。
传观品列,诞告方国。
均周于纯贶,载严于崇报。
隆神丽之靖宇范端功之睟像。
纪节物于令甲,总使职台宰
阐绎集虚之道,奉延御辨之游。
茂讲景仪,专致精意。
聿询夏谚,载事虞巡。
祗建天家之封,亲款皇帝之祀。
金庭顺拜,缅尊于道荫;
昊坛荐类,式报于春祈。
震耀采章之容,纷纶符瑞之富。
且夫修明典则,祗祓燔薶,必归美于祖宗,祈褫于亿兆。
然后发涣汗之号,建尊显之称,昭浸盛之威容,腾英茂之馨烈。
由是振天章之藻翰;
纪镂石之信辞。
钟律均和,黼黻交丽。
逮星灰之屡改,积缇缃而弥广。
矧乃中禁之地,侔于上帝之府,金楹丛倚,钿轴相鲜。
迈炎汉之好文,盛开元之致治。
朝廷无事,皇家多欢。
处帝所之秘深,味真风于冲漠。
希微致用,睟穆居尊。
体广运于乾元,保久视于教父。
齐皇极以敷训,示太素以御民。
固以守丕业之盈成,致怀生于茂遂。
岂图时有祲沴,疾生腠理。
冯玉以大渐,遽脱屣而上仙。
冢宰道乎遗音,天下瞻乎晏出。
所以三灵愤惨,万国号慕。
穆卜惟吉,同轨赴辰。
列哀仗于绮城,引龙辒于御道。
虔遵典礼,上易徽称。
谨案《谥法》:「经纬天地曰文,无幽不察曰明,法度明大曰章,通达先知曰圣,主善行德曰元,慈惠亲爱曰孝」。
文以化成,明以临照,章以垂宪,圣以广运,元以法天,孝以述志。
惟治也本于證道,惟也所以称宗,则法旧史之明文,为来叶之懿范,盖天之所命矣。
请上大行皇帝谥曰文明章圣孝皇帝庙号真宗(《太常因革礼》卷九一。又见《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二一。第二册一○七四页)
李晟太尉 中唐 · 德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四
维贞元三年岁次丁卯四月乙卯朔二十四日戊寅
皇帝若曰。
在天成象。
三辰耀其景。
在地成形。
五岳峻其位。
古先哲后。
罔不宪章。
故则天之明。
因地之利。
建官置辅。
论道经邦。
配六符于泰阶。
运七政于皇极。
无其才则礼阙。
有其德则荣升。
爰自唐虞。
率由斯道。
故久虚上台之坐。
以俟其人。
载怀勋贤。
聿归元老。
咨尔奉天定难功臣司徒中书令上柱国西平郡食实封一千五百户李晟
天授明德。
为时栋梁。
膺期挺生。
佐理戡难。
作我英宰。
保大定功。
浑忠义以居心。
等夷险以为体。
魏郊伐叛。
申肃杀之威。
汉苑摧凶。
树廓清之效。
宫城遂复。
庙社攸安。
三辅释涂炭之忧。
万国允朝宗之愿。
及夫藩镇岐下。
黎献昭苏
踔威棱于接境。
阜农耕于夷壤。
钦若朝政。
櫜戢干戈。
弼予一人。
永清四裔。
聿怀丕茂之绩。
式崇宽大之请。
是用命尔为太尉
惟其敬之哉。
且德盛故礼殊。
功高故赏茂。
崇极九命。
华贯三台
华歆养德之规。
荀顗清纯之道。
具瞻斯在。
可不慎欤。
谢贤良登科查正言1001年4月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二、《武夷新集》卷一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某启:伏睹拜恩,已伸面贺。
窃以汉崇儒术,始策问于贤良;
唐设制科,多柬求于将相
既公卿而表荐,亦郡国之计偕。
延见于白虎之庭,召试于紫宸之殿。
设以三道,必人事而直言;
宾于四门,咸茂才而异等。
由是仲舒、晁错,明精祲相荡之源;
居易、微之,中才识兼茂之选。
西京号为得士,贞元谓之尚文。
烈于圣朝,聿修坠典。
万乘端冕,坐于武帐之中;
群臣彯缨,侍于文石之上。
设帐幕之九张,给简牍之三千,赐盛馔于大官,示温颜于前席。
束帛加璧,顾未为优;
筑馆以金,曾何足算?
而某官钦承清问,奋发雄才,翰动若飞,文不加点。
吾丘之智略辐凑,自谓少双;
平津之条对精详,果居第一。
天子屡形于叹息,诸公咸愿于服膺。
足光仄席之求,旋降出纶之命,仍于翌日,复对两阶。
天威不违,独恨相得之晚;
异人间出,必立非常之功。
方偃伏于下风,忽捧承于华检。
仰窥谦退,非所克当。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元和元年四月二十八日 中唐 · 罗让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五
问。
皇帝若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
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
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己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閒。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
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方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漏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壤。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殖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
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
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悉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功。
汉元优游于儒术。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余心浩然。
益所疑惑。
子大夫熟究其言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毋悼后害。
对。
臣闻千变万化。
圣帝哲王。
声烈遐戴者。
无他。
中心无为。
以守至正而已矣。
以谋大化而已矣。
伏惟皇帝陛下垂拱六极。
始初清明。
丕扬累休。
涣发于诏。
启天宇而溯古。
薰至和以拯今。
咸怀浸沉。
罔不濡泽。
诚至正也。
诚大化也。
犹复乃远乃近。
乃左乃右。
旁求下问。
举荐奔走。
履众美而不颛。
储神明其如遗。
铨邦政之肥瘠。
镜人事之善败。
优游䌷绎。
以循始终。
外其牵制。
常其忌讳。
恢恢乎輮𨏼百王之独致也。
臣愚智能浅薄。
不明大体时用之宜。
术业暗昧。
不充才识兼茂之称。
徒冒万一。
触罪以闻。
臣伏读圣策。
陈禹拜汉徵之旨。
求索真之要。
臣闻上古之君。
薰能同和。
不敢自是。
必求谠谏。
以谕缺败。
用心之过。
则薄奖其人。
言之失中。
则宽容无虞。
使人上得其情。
下得流通也。
后代帝王
虽有作者。
道或外是。
已实内非。
言之或臧。
寥寥无闻。
言之或违。
堤防斯至。
虽科条增设。
适足张其乱目矣。
叩击切害。
适足宠其直声矣。
闻之失得。
君之效欤。
今陛下躬神圣之资。
痛源流之塞。
较量至当。
加迪来今。
黜退奸邪。
资谋体要。
诚猜雄者之所共远。
亦狭隘者之所共难。
凡曰胸臆。
是皆耸实详近。
语直之幸也。
伏见圣策咨问兵战商农之道。
臣请指事而言之。
臣闻兵者。
以谋全。
以气胜。
以谋全。
制度为神耳。
得其数。
令格物。
少能成功。
失其数。
则黩武无别。
多益为弊。
寖用不制。
刑于宇内。
今国家自兵兴以来。
仅数十年。
生物以之暴殄。
人情以之盭违。
殆握兵者建置失其道欤。
何者。
天下之甲兵。
其数则不广。
屯置散地。
且或至半。
而兵柄之臣。
率好生事。
不思戢伏。
贵弄威名。
则有崇广卒徒之员。
聚拥虓阚之偫。
厚敛残下。
媮取一切。
要君养敌。
张军自卫。
望容攻守之至。
复有怀弱软以内顾。
务备蓄以托私。
倚行伍之数。
讫资廪之具。
外实内虚。
守以藉之。
固者及殷而成之。
(一作态)而战之。
其中未必有也。
朝廷又影响诛罚。
索其效死。
其可得乎。
此兵之所以烦而益病也。
而人之所以困而不解也。
大抵不贤者。
得掌其兵百。
则思兵千。
寻掌其兵千。
又思兵万。
寻掌其兵万。
又思兵数万。
以因其力。
以赡其欲。
长疑一日之废代。
谋万里之策勋。
徒仰费于县官
(疑)病于悠久。
诚何谓矣。
陛下盍亦虑之乎。
伏望躬亲视其将帅之为。
苟非任。
尽易之。
不令其凝留而后图也。
严备其要地之屯。
苟不切。
尽罢之。
不令其广置而出入也。
其所阅拣。
非实不用。
其所树置。
兵精不在多。
使名弓者必用沓发之巧。
名剑者必有刺击之妙。
名骑者必有超乘之捷。
名步者必有卒奋之奇。
自外徂中。
归乎一体。
自然无冗军。
无惰人。
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
军无大半之耗。
人怀反业之志。
此减兵之术也。
富庶之教。
于是乎生。
亦何必远取于古法也。
然而思恋本之心。
蠲重赋之困。
又在于赋税之道矣。
臣请得而具之。
臣闻古者因地以料人。
今则税人而舍地。
古者任土而作贡。
今则溢贡而弃土。
古者均田而抑富。
今则与富而夺贫。
是以人口剪耗而不息。
田亩污莱而甚旷者。
非人怀苟且之志。
乐懈惰之方。
迫不可忍。
势有由耳。
王者在上。
量入以出。
禄食赐与。
岁养经费。
必厚下以为用。
助而不税。
廛而不征。
亦非无其事也。
用菽粟藁秸有常税。
人不爱也。
丝枲布帛有常赋。
人不艰也。
虽杂以凶荒。
接以丧死。
閒以兴废。
子弟父兄。
犹复勉励卒徒。
不更其业。
何者。
制度专也。
以臣观之。
则今之赋税仍旧贯。
籍敛不加重。
而畎亩流离。
穷困无告。
执事有殊陛下之意乎。
必有急令暴赋。
发取无厌。
徭山役海。
诡求无状。
希冀无怠。
托公寄私。
崇聚无极。
于是一水一土。
一草一木。
圭要殚利。
俯榷仰算。
𦲷之官焉。
专守之刀兵焉。
商不得回睨。
农不得举手。
既夺其利。
又却其人。
此而不困。
孰以为困。
榷酤之道如是乎。
人顾其上犹仇雠。
安能思恋骨肉乎。
人视其居犹鸟兽。
安肯系著桑井乎。
人悭其取犹寇盗。
安望轻重元本乎。
所以遁走苟免。
死亡不顾。
财日穷而事日削。
地益而人益烦。
犹前事也。
伏惟陛下审念之。
其有不经不度之人。
不常不正之调。
必禁其所萌。
必罚其所自。
则奸官滥守慎不敢生事。
生生之理阜繁矣。
陛下又以礼节其情。
以乐乐其志。
又何患乎不复其盛。
不济其难。
臣伏见圣策顾问既往将来之事。
臣谨以江淮凶旱之事明之。
臣闻凡有灾伤水旱之处。
历代所说。
多闻诡随之词媚时主。
必曰帝尧乎有怀山襄陵之运也。
成汤乎有流金铄石之运也。
是皆曲骫。
非愚则诬。
臣尝私怪之。
何不曰大舜乎无雷风霜雹之运也。
神禹乎无飞流彗孛之运也。
不直其词。
因循若是。
天运之时集。
变易水旱。
岁时未为灾也。
理或失中。
感动阴阳。
顷刻为灾也。
故精舒谨孚。
七年不足罹其咎。
诬轻忽。
则一日二日亦未成其灾。
修政著诚。
端心复德。
既往之事。
陛下宜以此为惩矣。
然臣之所虑江淮
又急者禦灾之术。
将来之戒。
复忧于斯。
愿悉数于陛下矣。
今国家内王畿
外诸夏。
水陆绵地。
四面而远。
而输明该之大贵。
根本实在于江淮矣。
何者。
陇右黔中山南巳还。
硗瘠啬薄。
货殖所入。
力不多也。
岭南闽蛮之中。
风俗越异。
珍好继至。
无大赡也。
河南河北河东已降。
甲兵长积。
农厚自任。
又不及也。
在最急者。
江淮之表里天下耳。
陛下得不念之乎。
属顷者连郡五十。
蒙被灾旱。
长老闻见。
未之曾有。
涯脉川泽。
坌为埃尘。
草木发为烟火。
之价。
重于兼金。
饿莩之家。
十有七八。
闻乞仆于男女者。
何暇保其家室乎。
闻立死于道路者。
何暇思其糠秕乎。
嗷嗷蒸徒。
展转无所。
灰烬狼顾。
至今未宁。
且今日狼顾。
明日狼顾。
力大势诎。
祸欲何图。
此臣所为陛下惜也。
长吏者。
又閒或非良善。
厚其毒。
忍疗痏而问。
威剥而自虞。
则陛下虽有赈发。
不轻得及。
虽有蠲放。
不轻得获。
虽有诏谕。
不轻得闻。
此臣所为陛下疑也。
然欲安存缉理。
斯终何由。
以臣计之。
长吏之悖理者。
选其重臣代之。
不待其为蛇为虺也。
察郡县之受灾者。
择其实以劳之。
不使其冤而无告也。
如此。
则朝令夕悦。
江淮保全。
则四向赋税转输。
肩摩毂击。
关中坐固。
而根本不摇。
犹无凶旱矣。
臣故曰将来之由。
在此而已矣。
臣伏见圣策次问推恩寓令之计。
汉晁错陈诸侯削地之制。
谋之至者。
主父偃献子弟推恩之令。
计之术者。
削地之制行。
则转弛为急。
七国之难结。
推恩之令下。
则强干弱枝。
一王之理定
犹见之熟与不熟。
法之渐与不渐。
在于渐也。
则寒暑得其相成。
以暴。
则天地不能速化。
求之昔意。
庶取于今。
又齐桓之霸国。
管仲之寓令。
昼战足以目相识。
夜战足以耳相闻。
将取威于邻敌。
俾逞志于天下。
五霸之事。
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犹羞言之。
若此者。
则小国权臣之细术耳。
臣固不能为陛下述。
伏读圣策次问专委儒术者。
臣闻圣王在上。
贤臣在下。
道德兼济。
材智乐备。
专于上则聪明倍资。
安有无其效耶。
委于下则公器相率。
安有用其私耶。
然今以陛下之资材清光。
偫臣其敢及。
若集事者。
在陛下必躬必亲之谓乎。
躬之无偏。
亲之有制。
则垂衣执契。
亦不爽矣。
孝元则制自左右。
非用儒之失也。
光武则弊及偫下。
非用课之得也。
儒近于得。
而所用者宜一变其弊。
若臣所见。
今之大者。
政或贵此。
可得而言。
国朝自武德已来。
典章甚明。
职员甚列。
官吏甚该备。
而道不宏。
政要或未臻者。
其官非人欤。
理非道欤。
略其大欤。
录其小欤。
臣所谓小者。
天官卿采之调阅致验选书。
至于一簿一尉一掾之末。
铨次升降。
劳而后罢。
是详于覈小也。
及其揣量亲人抚字之官。
又未喻也。
臣所谓大者。
天子之庭。
日相日受。
轶越伦辈。
乃有名邦闻邑。
偫居之柄。
不阶课最是非。
未闻踪迹贤不肖。
款言喧哗。
随其所来。
转化容易。
似不留听。
是卤莽于天下也。
详覈及小。
卤莽及大。
轻重反殊。
使盗名死官之徒。
波走飙驰。
惟恐居后。
狂扇诱掖。
宠赂为事。
以相终始。
夫复何望。
夫持尺寸之禄。
怀轻握微。
龃龉施为。
尚犹不堪。
况明权不制资。
藉杀生之柄。
兼兵马之众。
连数十城之地。
庸杂横恣。
偷居其上。
何以堪之。
设曰不堪。
耳目阴附事亦无由得而闻。
悔之何益耶。
陛下得不慎其所授乎。
臣以为今之郡县长帅之官。
最关生人性命。
用在百里之父母。
莫如县宰
君乎千里之父母。
莫如刺史
列城之父母。
莫如郡统使。
一得之必小康。
二得之必中康
三得之必大矣。
陛下虽不在驱天下之人洽于理乎。
终亦无由。
诚不在多。
惟慎此三官而已矣。
臣又闻书曰。
爵罔及恶德。
春秋传曰。
官之失德。
在所纳邪。
惟君无邪。
则不纳邪矣。
夫偏听独任。
牵于左右。
所自邪也。
小臣大禄
制度失中。
所自邪也。
锦文珠玉。
淫佚充斥。
所自邪也。
教令察视。
壅遏不宣。
所自邪也。
掊克聚敛。
亿度于上。
所自邪也。
依阿求同。
径而不道。
所自邪也。
烦察缴縳。
弊归于下。
所自邪也。
坐跻仁寿。
陛下又何疑乎。
不得浩然其心。
此微臣之志也。
伏惟审察之。
惟审念之。
臣伏见圣策终有究旨属篇之说者。
臣固无以道师之说。
仅能勿坠耳。
俯仰睿问。
偃薄无所震其心。
熟知不免。
宁不自胜。
攀恳之至。
谨对。
送韩丰偫公诗后序805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春秋时
晋有叔向者。
垂声迈烈。
显白当世。
而其兄铜鞮伯华
匿德藏光。
退居保和
士大夫其不与叔向游者。
罕知伯华矣。
仲尼叔向曰遗直由义。
又称伯华曰多闻内植。
进退两尊。
荣于策书。
故羊舌氏之美。
至于今不废。
宗元常与韩安平遇于上京
追用古道。
交于今世。
以是知吾兄矣。
字茂实
敦朴而知变。
宏和而守节
温淳重厚。
与直道为伍。
尝又著书。
言礼家之事。
条综古今。
大备制量。
遗名居实。
澹泊如也。
他日当为达者称焉。
在吾侪乎。
则韩氏之美。
亦将焜耀于后矣。
今将浮游淮湖。
观艺诸侯。
凡知兄者。
咸出祖于外。
天水赵佶
秉翰序事。
殷勤宣备。
词旨甚当。
予谓春秋之道。
或始事。
或终义。
易之制。
序卦处末。
然则后序之设。
不为非经也。
于是编其饯诗若干篇。
纪于末简。
以贶行李。
遂抗手而别。
种树郭橐驼805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郭橐驼不知始自何名。
病偻。
癃然伏行。
有类橐驼者。
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
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
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
长安西。
驼业种树。
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
移徙无不活。
硕茂蚤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有问之。
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之寿且孳也。
以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耳。
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既然已。
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
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抑耗其实而已。
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
则又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雠之。
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矣哉。
问者曰。
以子之道。
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
我知种树而已。
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
长人者好烦其令。
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
勖尔植。
督尔穫。
蚤缲而绪。
蚤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具飧餐以劳吏。
且不得暇。
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
嘻。
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
传其事。
以为官戒也。
使主第二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二月二十八日都团练副使沈亚之拜书。
复献大使中丞閤下。亚之昨与二三子同途。
晨问起居。指教所谓薄疾未除。
将欲有请。草奏具示。
始则卒然愕。窒不知词对。
及退舍。伏念閤下之所苦者。
惟中年之士。八九而有之。
未尝闻以此而有去告。閤下惟不为出入游宴耳。
其馀决教益理。膳息无减。
况方在强茂之时。徒以小恙。
暂留虏中。乃欲为告以自遂。
岂当宜也。且今时仕俗。
守荣路者。虽已老朽支扶昏恍矣。
然则固其所居。惟恐有损。
如此者亦十八九。而閤下瞭然自悟。
所向若此。得无独清之累。
积疾于彼人之胸中哉。閤下骨肉交姻。
如有远万里者。即闻是请。
宁知其退让也。必且疑惊隐虑。
莫能自浣。设使忧能侵人。
閤下何以解也。亚之见识孱浅。
无足以奉请事。今极虑深陈于前。
诚愿得于中庸。使人无加口语也。
非敢凭缘取领厚禄。而终斯说。
伏惟稍缓高明之锐以周虑之。冒陈端白。
何任恐惧。伏惟怜之。
吕丞相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汉滨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五
某闻古之豪杰之士建大功定大业者,往往其人出于劳苦烦辱之中。
其思虑之所服习,筋力之所尝试,皆难能难堪之事,故一旦得志于天下,则其所立有绝人者。
后稷之播种,伊尹之耕稼,傅说之版筑,吕望之渔钓,其事至陋,而圣人安之不耻。
周公文王之子,生长于富贵,宜若不屑于世务,然《七月》所陈、《无逸》所戒,莫非稼穑艰难之语。
圣人岂为汲汲不自暇逸者哉?
以为服天下之劳,故可以处天下之逸,安天下之辱,故可以享天下之劳也。
后世士不务实,竞为浮诞,以收无用之空名,平居优游,言论风旨足以倾耀天下,及丁变故,则茫然不知所为。
魏晋之际,此风尤甚。
士大夫有盛名而处显位者,皆号为风流之士,以清谈而取世资。
已而敌国骇乎疆埸,奸雄发于朝廷,盗贼起于山林,则向所谓风流之士者,皆颠沛失据,身死族灭,而国随之。
司马懿、刘渊、石勒之徒,一世巨猾,其强悍坚忍之性,固已备尝险阻,周知情伪,而何平叔王夷甫之流欲谈笑而当其冲,是犹深闺曲房窈窕女子,抗强暴之侵陵,岂不殆哉!
本朝承平既久,士风凋弊,骎骎有魏晋之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陵夷而为靖康之祸。
此有志之士所以叹息痛恨于前日也。
恭惟閤下英姿杰出,独立一世,不为风俗所移。
方天下以浮虚相高、侈靡相尚之时,独俭素是守,勤劳是务。
有识之士固曰天下无事则已,天下而有大事,则排难而解纷者必公也。
及其功存社稷,位冠群后,于人臣无二矣,宜可以安处于富贵。
然于天下劳苦烦辱之事,犹身亲之,孜孜焉,勉勉焉,若有督责而程课之者。
以是知閤下勋烈巍巍,诚非偶然。
康济之资、经纶之术,皆其平昔之所安行,而天资之所固有,非矫揉沽激而为之者也。
此所以出入将相,蔚为宗臣,而丰功茂绩,无愧于伊周者欤。
某襄汉之鄙人,自幼读书,好考古昔之所以兴衰成败之迹,常怪魏晋间贤人君子相望于朝而不免于灭亡。
及读《孟子》,见所谓天降大任必先劳苦之,然后知魏晋诸君子所以败。
其后身更近世之事,而目睹靖康之祸,则益信孟子之知言,而遐想伊周数公于数千百岁之上,恨不得执鞭其时也。
今者伏遇閤下暂解机务,均逸祠宫,实来是邦,而某之贱事在焉,欲扫舍人之门有日矣。
自惟疏贱,屡进屡却。
既而叹曰:伊周数公,冢中朽骨,顾遐想于数千百岁之上,而近不一登相公之门,是何异夫舍吾之炙而嗜秦人之炙者哉?
于是自忘其僭易之罪,踽踽然而来,庶几一造阶墀,望折冲之姿,听综练之语,以激懦衷而快宿志焉。
若其见辞于阍人,得拒于典谒,则命也。
伏惟进退之,幸甚。